close

半藤一利《日本最漫長的一天》根據各方資料拼湊出日本二戰終戰前後(81415日)於皇居周遭的局勢。

 

前半段在 8 14 23:00 之前,天皇、首相、內閣、陸相及各高階軍官都在處理是否該接受(或該如何接受)同盟國發出的《波茨坦公告》、以及該如何撰寫《終戰詔書》。這是日本史無前例的艱鉅任務,乍看是簡單的降服,但其中考量國體的存續、天皇從神格降為人格的意義,以及全軍是否歸順於總部的命令,全國土地和人民被戰後接收又會發生什麼狀況,全體面對的滿是龐巨且未知的黯淡前景。每個站在不同立場的角色,他們的內心不斷去思考該怎麼辦?是該無條件投降,或附帶條件的投降?又,《終戰詔書》的措辭該寫「因戰局不利」、「因戰局尚無好轉」、或「因戰局未必有好轉」而選擇接受《波茨坦公告》,才不會引發軍民的怨懟?該採用天皇直播,抑或錄音播送的方式?又該如何要求記者配合適當的時間發佈消息,以免近衛師團中的反動提前發生?……前半過程讀來漫長,可見每個人對國體、天皇地位的認同可能各自相異,部分人何以於下一步欲戰至一兵一卒(玉碎)的心理,在作者冗長的鋪陳中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我認為這種心態並非只歸因於軍國政策的洗腦,其中還牽涉日本人自我的矛盾意識,還有過往幾百年歷史等等所造成的狀態。

 

前半段將所有人物、背景、場景全都設置完畢,後半段自 8 14 23:00 之後,節奏趨快,Halsey 指揮的美國機動部隊於日本近海伺機而動,美軍Mariana基地的兩百多架B29轟炸機也正飛往日本各區域的航程中,皇居竟然發生類似「二二六事件」的政變行動,以畑中少佐和椎崎中佐為首所操弄的轉折,從砍殺、槍殺師團長和白石參謀開始,陷入詭譎多變的情勢。

 

陸相阿南惟幾平靜的切腹準備,是讓我最感慨的一段。身為內弟的竹下中佐或許該給阿南一線希望,告訴他叛軍已就定位,但他並未勸阻,顯見阿南心意已決,且留下的辭世歌署名「陸軍大將」,遺書中署名「陸軍大臣」,更顯示出自己不予阻止政變,其違抗天皇聖斷的意志乃因「忠誠」所致,因為忠誠、責任,以及熱愛、崇敬國家,所以選擇自裁。若非處於他的立場,依從他過往的教育來看,自殺的理由和要件是極為荒唐的行動,然而此誠如 Alex Kerr 於《犬與鬼:現代日本的墮落》一書中所提及的:「絕對性的奉獻精神是日本勤奮勞動者的根基。與此互為表裡的,便是走極端……此和二次大戰前的增強軍備很像,不知節制的極端主義發揮了作用。」正是一種極端又內外矛盾的文化觀,賦予自裁行動一個悲怨又具有正當性的理由——在僅三行的遺書中表明「一死以謝大罪」,又於背後加上一句「始終確信神州不滅」。

 

作者經常於某個關鍵點插入「倘若歷史能夠允許我們做各種想像,比如說,假若……」的擬設語氣,指出每個時間點的小事件,都可能造成歷史的改變,諸如裕仁天皇錄好的音盤若交給廣播局或情報局的人員來保管,那麼即有可能落入政變叛軍的手上,儘管內閣已發電報給同盟軍,表示稍後將由天皇向全體軍民宣布至關重要的事項,但可能會讓準備進入日本國土來接收的軍隊感到錯愕,將使整個投降的過程變得更加複雜。簡言之,各方的行動描寫細膩、考證詳細,作者臆測寫出的場景亦有補充的史料可尋,過程緊張萬分。難得能有一本作品,能在僅「續戰」或「降服」二擇一的選項中,還能將過程寫得如此具有張力。難怪這本作品能被改編成為電影。

 

——舟動(2015.11.04

arrow
arrow

    舟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