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藍燈《聽著雨聲告別》

 

不藍燈的新作《聽著雨聲告別》延續前作阿駒的故事。《聽著雨聲告別》與前作《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一樣,作者並沒有追求驚天動地的詭計,反倒在動機方面著墨許多,提供了讀者許多「故事版本」,並在後半段逐步進行人物與時間點的推理。雖然我一看到放在阿駒樓下信箱中的那封信,從文字與語氣中已正確推斷出寫信者的身分與用意,但最後的某一段轉折還是被作者擺了一道。

 

《聽著雨聲告別》的舞台橫越台灣海峽,主要描繪的是台灣在地的眾生群象,尤其是不為人注意的陰暗處。主線故事中穿插的一些對於媒體、社會事件的關注,總是透過阿駒用一種隔層玻璃片的冷冽視角去看待,諸如:

 

相愛的人似乎總是不缺理由互相殘殺。

 

雖然這是個自掃門前雪的冷漠社會,但很矛盾地,人們願意對陌生人敞開心胸的程度會讓人大吃一驚。特別是寂寞的人,而這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寂寞。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權利對事情發表高論、對當事人指指點點,但根據的都是殘缺不全甚至錯誤的資訊,以訛傳訛、人云亦云,卻又那麼理直氣壯。等到時間過去,事情的全貌終於沉澱得比較清楚,有了點空間做理性討論,大家早已對這個議題失去興趣,繼續追逐下一個聳動但同樣浮面的議題。

 

此不禁令人揣測——主線故事進行至末尾時,位於故事邊緣的媒體或路人甲,會對小綠或 Brandon 發出什麼主觀的看法?媒體或路人的看法真能直指事件的核心,並傳達出各別人物的內心想望嗎?

 

由於我個人沒有接觸過歐美 Lawrence Block Raymond Chandler 的冷硬派作品,所以感受不出兩位作家對作者的文風是否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無庸置疑的是——本作社會派意味濃厚——由看似單純的案件深入探索角色們的動機;而且與前作比較,描寫案情的進展筆觸更加穩健,佐以阿駒與老唐兩人的嘴砲,畫面於現在與過去之間自然切換——一部看似平淡的作品,實際上(可能)蘊含許多作者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於社會的細膩觀察。

 

我曾提及《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的問案步調帶有土屋隆夫的扎實感,作者回應說每個讀者所感受到的都不同(伊坂幸太郎、赤川次郎、東野圭吾等都有讀者提及);這次的《聽著雨聲告別》,我認為作者已經擺除各日本作家的文體影響,塑造出自身獨特的本土冷硬風格的作品,並且讓故事在校園裡的回憶中漸次推展。

 

聽著雨聲告別的不僅是逝去的人物,更是自己曾擁有的青春。

 

——舟動(2014.03.18

 

博客來《聽著雨聲告別》

arrow
arrow

    舟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