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國外有許多不錯的入門級詞彙網站(國外小學程度者使用),教導學習者用字根、字首、字尾的方式記憶單字,例如一次做十道題目,要你排列組合某十個 root, prefix suffix。這些問題多半是經網站經營者特意「設計」過的,而且網站的詞彙庫多半是英語自身的衍生,較不涉及文化層面與外來語的影響。

 

然而,當龐雜的詞彙(例如任一篇新聞中所遇見的詞彙)湧向學習者時,即不是經人為設計而需要用到學習者自己的大腦去各別處理每個詞彙的記憶。以 root, prefix suffix 方法,無法解決英語文海量般的詞彙問題,只有部分詞彙適用,例如 different indifferent 兩字確實有字源上的關係,但字義的演變已如天壤懸隔,以字根字首字尾的記憶方式,可能難以解決此兩字所徒行之雲泥疏路,得運用個人的心相圖(mental images)去進行聯想。當然,聯想的過程是依老外的思考邏輯與過往歷史的發展,而非以東方人的角度去看待詞彙。因此聯想時必須搭配英英辭典的釋義(尤其是大學型程度以上的辭典更佳)。

 

儘管說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會有同質性的文化思維而致使符號相仿,例如「頁」為「頭、首」(《說文》:「頁,頭也。」),另「煩」乃「火燒頭顱」之態、「須」為「頭部側面長出毛髮」(古通「鬚」,指「面毛」),而英文的 anguish agony 也本與「頭」有關;可這類文化性互通的例子終究是少數,學習者面對英文時還是得用老外們的文化思維去理解字義才行。不然,用最粗淺的「形音法」去連結 different indifferent 這兩個形似字,也是個選擇。

 

或許有人會說,duck 與閩南語「鴨」相仿,blow 與古漢語「吹」相仿,tired 與「累」雷同,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記憶詞彙。但是有上過我的英語簡史課程的學員就能夠理解,這些相仿字多半是簡單的基礎詞彙,大概是 Anglo-Saxon Old Norse 時期所創造出來的基本語彙,有可能在匈奴人攻到歐陸(羅馬帝國)時所產生的文化或語言上的交流,其後多方所生成之詞彙已經朝背離的路徑前去,更何況中文是以象形、形聲字為主,歐語系則是拼音文字哩。

 

若再進一步來說,當學習者面對如 cynosure, sophistry, ostracize, toady, myriad 等長相怪異的詞彙,即可能得試著站在更高的位置去觀看詞彙。拓展自己的眼界,試著去接觸大量的詞彙,才能釐清字彙演變的脈絡;換言之,學習者要能有勇氣爬高俯視藍海(不懼高),才有可能看清楚潮汐的細微變化。眼界不同,自然看到的景象就會不一樣。當然,要爬到高處終究需要方法與工具。

 

——舟動(2013.09.2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舟動 英文 詞彙 記憶
    全站熱搜

    舟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