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學與叛逆——對當前教育的些許感想

 

無論是「免試入學」或「特色招生」,吵著吵著,教育部還是沒注意到真正需要改善的問題在於「教學內容」與「師資養成與評鑑」,這並非短期能夠做到的事,但一直沒有去認真執行。如此,九年一貫沒有解決的問題,延長成十二年還是不會有改善。

 

兩年前,我還對教育部當時的新政策感到歡欣鼓舞,支持它在教育新政上的基本理念與架構。可是,教育部推行十二年國教已經過了兩年,問問現在的國一國二生,甚至問問現在的學校教師,什麼是多元學習?你只會發現,除現在的學生搶當義工好補滿時數的狀況以外,學校的教法、課本的內容一點兒也沒改,一切照舊;老師教錯的地方,學生還是繼續學,九年一貫的坑坑洞洞還是沒填平;段考到了還是要考試,有能力補習的還是照常補習。

 

改變的只有升學制度,其它的,一點都沒變。

 

Who repairs not the gutter, repairs the whole house.

 

gutter

(n.) a channel along the eaves or on the roof of a building, used to collect and carry away rainwater

 

瓶身標名「十二年國教」,師資與教材內容仍是其原有內容物,此可謂之「新瓶裝舊酒」。

 

無論市面上有多少版本的教材,內容皆是大同小異,僅是主題先後次序更動。教育部從來不思考學習的「方法論」,學校大小考試依然以記憶為主。但在此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獲取不應成為學習重點,反倒是「獲取知識的途徑」、「知識的正誤辯證」以及「獲取知識之後的管理」才是當今學生應該學習的重點。換言之,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老師仍需要跟學生一起學習,只不過老師站在「經驗」位階之較高處,將自身走過的經驗傳授給學生,並期望學生有一日會超越自己,並以此為基礎,展開自己與學生之間的競賽。這才是教師在指導學生與追求知識的體現。「教學相長」(Teaching is learning)不是沒有道理的。

 

有位以前教過的學生(目前就讀高職)告訴我一件事,令我很感概,她說學校的生物老師在開學首堂課就跟全班說:「我要教的東西都是很難的,什麼DNA、基因之類的,你們這些高職生一輩子都不會懂的。」我並沒有在場,無從得知該名生物老師採用的是否為「激將法」的鼓勵方式,但是第一堂課在未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下,就出此話語,是否有傷人之嫌?自認為站在某個知識領域的頂峰,往下睥睨著莘莘學子,這樣的心態是否可為人師?

 

各種領域的知識爆炸有如連鎖反應,都有相互關連。如果只是驕縱地誇耀自己的學識,卻無法將學習的方法與要領(方法論)教給學生,那這樣的人很適合走研究路線,而不適合待在教育界。話說回來,待在教育界的人,就該經常跟這些知識先鋒者請益,即便沒有機會接觸其人,也要能隨時跟上他們的著作與思想。事實上,研究與教學也是可能並進的。

 

教育的重心,不應只是一味停留在各種比序與考試方式;培訓師資與結合現實產業絕對是必要的關鍵。其實,維持原有的九年一貫,加強師資與調整教育的內容也是可行的方案。想要「新瓶裝舊酒」,不如「舊瓶裝新酒」。

 

不管要不要考試,學生找不到未來的方向,就會迷失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停更名的)考試之中。無論是任何一種升學方式,老師若還是枯守著課本的內容教授(尤其是教材變,教法卻不變),那終究讓學生的思考永遠陷在課本裡,眼光永遠狹隘地盯著校園的一切活動,他們不會想去認識這個世界,也不會想去改變這個世界。長久與真實的世界脫離,就很容易跟著那些考試跑,永遠在學校給予的保護網下成長。等到不得不離開學校,進入現實社會,才發現自身所學差人一大截,自己沒什麼能力,卻也依然缺乏人生的方向。

 

會造成現在這狀況的重大原因:整個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出社會之後要賺大錢。只要哪條路能賺錢,我就去走那條路。但是走了那條路,還不一定能辦到哩,因為人人搶行同樣幾條窄路,而地球的資源有限,怎麼可能每個人都有辦法賺到大錢?很多「錢」就是「浮誇」出來、「炒」出來的帳面上的數字,間接構成現在的歐債問題、全球金融危機。

 

而談到十二年國教的升學比序,就像給國小低年級學生的點數與貼紙。你去做義工,我給你一點;你去學才藝,我給你一點……集得一定的點數就可以換取精美的貼紙。

 

為了「點數」,學生會逼自己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心中想的不是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是很單純的「集點」。更糟糕的是,學生根本不知道那張精美的「貼紙」可以拿來做什麼用;對學生來說,貼紙不過代表「升學」罷了。

 

升學。再來呢?

考上好大學。再來呢?

進入好公司。再來呢?

 

依現在社會的經濟狀況,我們還能那麼天真地認為考上好學校之後就能夠擁有好工作嗎?擁有好工作就能保證一生無病、無意外,而能平安過到退休嗎?

 

教育部的宣導之一:勿因不瞭解國教而擔心。

教育部的口號之一:生命築願,逐願體驗。

 

當孩子們無法感受到自己的行動時,更不用說要他們了解自己行動的意義。無法體驗生命,又如何築願前行?因為越了解,才越擔心。教育部似乎從不擔心,因為一旦政策失敗,還可以歸咎於位在前線的那些無所適從的老師。

 

想要體驗生命,就要有勇氣去把升學比序視為塵土;

要給生命築願,就不需要靠比序來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們腳踏的就是塵土。有塵土,腳才會踏實。但是,不要為了爭一坏土,把領悟生命初始的前十二年(甚至是十六年、十八年)動能全耗在這上面。

 

當然,單一位學生的想法是無以為繼的,這件事需要許多學生的想法一致,才能透過這些人長大之後,慢慢改變整個社會環境。我想,起碼也要十年的時間才能讓教育步上新式的軌道。其中,還需要一些小小的反抗與叛逆。

 

引用日劇《Rich Man, Poor Woman》裡所說的一句話:改變世界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擁有叛逆的心。賈伯斯(Steve Jobs)也說過: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dogma

(n.) a set of firm beliefs held by a group of people who expect other people to accept these beliefs without thinking about them (LDOCE5)

intuition

(n.) the ability to know sth by using your feelings rather than considering the facts (OALD8)

 

我相信,愈不刁鑽爭取升學比序的人,愈能讓自己有空暇,靜心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話說回來,學校的功用是什麼?我認為,學校要能夠教育出勇於改變這個社會的學生。學校若無法生產出關懷整個世界的學生,只是訓練出讀書考試的機器,社會是不會有新的能量注入的。

 

學生無論現在是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大學等身分,只要是學習,就必須思考這個東西是否有助於我了解與面對這個世界,老師也應該適時引導學生或給予刺激,讓他們隨時去思考這些問題,而不是這個會考、那個不會考,這個配分比較重,那個隨便讀讀應付過去就好了。比考試更重要的是生命教育——對自我生命的了解與認識。我們台灣太缺乏讓孩子產生對生命現象的種種思考了!

 

另外,說到技職體系的師資,有一點實在是很要不得。這幾年看過很多例子,許多高職教師,只是把身處的任教位置當成是未來更高遠前景的跳板而已,他們根本不會去充實自己的能力或教學技巧,只是一天天等著更好的機會去跳槽;學校也很難長期聘任那些真正擁有技術的社會人士臨校指導。三年快讀完了,一群高職學生竟然去與一般高中生共擠大學的門道,本來就不會讀書的人,被迫成為大學生,還是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後變成身無長技的未來失業人口。

 

學校不應該塑造出這樣的學生與教師,反倒是學生必須去摧毀後改造這個學校、甚至是社會的結構。要怎麼做才能摧毀學校?就是要能夠「自學」,使現行教師的功用降到最低,讓教書匠失去工匠立足的意義,才能喚醒「師者」這個身分的道統與價值。

 

十二年國教,若是在教學內容與師資培養方面沒有改善的話,教育的狀況絕對不會有改善。學校若無法改善,學生就要有群體一同突破體制、逐步養成自立自學的獨立思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學校 自學 生命教育
    全站熱搜

    舟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