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耗費十七年,真的有稍微釐清這一連串事件嗎?越調查就越搞不懂。查出的越多,靜加反而離我們越遠……

 

——譽田哲也《一人靜》

 

閱讀譽田哲也的《一人靜》之前,我已經先看過了日劇版(2012 年秋季),因此知道這是個必須將片段的六個「我」的短篇重新排列組合,才能勾勒出靜加之背景全貌的故事;然而,我發現原著小說的架構比日劇版更具有多重的意外性。

 

從第一起案件(靜加七歲),到最後一起案件(靜加二十四歲),她所歷經的將近十八年人生——可以讓人悟及,原生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長過程,心理是否健全、是否偏差嚴重,都和最初的生活環境有關,誠如美國心理學家 Lawrence Kohlberg 所提及之一個人「道德觀念」的養成,於道德的認知和推理大致可分成早、中、晚三個階段;我認為,靜加應該是在中期(Conventional Moral Reasoning)時,無形中吸收了她周遭環境的潛規則,進而認定社會運行的法則即是如此,所以她在〈罪時雨〉一篇中吐露了自己的想法:「對於暴力,我不否定也不肯定。只是去利用。我用我自己的做法去操縱暴力。

 

追溯每個環節,無論是伊東孝俊、深雪,或是木崎、大村對靜加所為罪行的隱瞞行動,都無形中助長了她偏頗的社會道德觀,她的罪責可算是這些人一連串的包庇而成。但是,可惡之人或許也有可愛之處,最後的短篇〈獨靜加〉似乎表露出靜加堅固的價值觀下所認定的「正確」道路為何。此外,眾多角色中,除了形貌由模糊轉清楚的主角靜加以外,最冤枉的大概就是開徵信社的青木久則了吧。

 

譽田哲也這本短篇連作《一人靜》,多從警察的視角切入,六個故事的聯繫結構頗似姬川玲子系列的《感染遊戲》,只有仔細咀嚼每個環節,將登場人物和時序搞清楚,才能清楚觀覽事件的全貌,以及一個女孩的人生。可說這是一本敘事架構嚴謹又具多重轉折的佳作。

 

——舟動(2015.10.08

arrow
arrow

    舟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