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浩基《1367

 

陳浩基《1367》的六個短篇,故事圍繞在關振鐸的後半生,藉由角色眼裡所見,描畫出香港自1967年至2013年的「警界風景」,其中包括心計擘劃、綁票疑雲、黑白兩道、司法正義等主題,最後藉由特定人物與倒轉的時空構成一個迴圈,數十年的一次輪轉。

 

我個人特別喜歡第一個短篇〈黑與白之間的真實〉與最後一個〈Borrowed Time〉,其次是與石氏兄弟有關的兩個案件。

 

一開始的〈黑與白之間的真實〉,即展現出作者十分強大的本格火力,原以為是單純的倒敘推理沒想到後續的過程翻轉了兩次,最後駱小明與犯人之間的對話又再次進行最後的兩次翻轉。作者能在短篇之中的人物關係上施行多次翻轉,實在非常不簡單。而且於〈黑與白之間的真實〉文末再次藉由駱小明的視角重述關振鐸的理想,呼應文始引用的〈香港警察誓詞〉(1980年前之版本),構成文脈上的衝突點,而讓人想繼續閱讀第二篇,往回溯及該角色的本源:

 

警察的使命是揭露真相、逮捕犯人,保護無辜者,但當制度無法使壞人繩之以法、當真相被掩埋、當無辜者求助無門,關振鐸就願意捨身跳進灰黑色的泥沼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或許手法是黑色的,但目的是白色的。讓正義張顯於黑與白之間……

 

事實上,作者在〈黑與白之間的真實〉即已藏埋了後續幾個故事的時代背景:

 

……就是這樣的一個怪人,經歷了六○年代的左派暴動、熬過七○年代的警廉風波、對付過八○年代的兇悍歹徒、目睹過九○年代的主權移交、見證過○○年代的社會轉變,數十年間默默地偵破了上百宗案子……

 

而在最後一篇〈Borrowed Time〉,轉為第一人稱的敘事,而降低解謎的比重,轉為社會性的描寫,緩鋪1967年的香港人事景物,針對親共左派人士抵抗香港政府的暴動(六七暴動,據說暴動期間,整個香港發現共計8,074個懷疑炸彈,以及1,167個真炸彈),描繪當時社會的動亂與不安。故事開場,即充分表現出作者看待暴動的立場;一直到最後傷及兩位無辜孩子的炸彈風波,事件屬實,內因或許虛構,但作者於該篇轉為社會性描寫的意圖即已顯然於文字之中:

 

你要保護的,到底是警察的招牌,還是市民的安全?你效忠的是港英政權,還是香港市民?你,到底為什麼要當警察?

 

1367》全書以警察體制的骨幹,冷硬寫實的社會派文風,打造出數個本格或類本格的謎團,而且每個故事中所描繪的人物風景極具有港式風味;呈現於紙本上,相當於半世紀的時光之輪與輪下巍聳的立體城市,不僅表現出推理文體的在地化,更讓本書成為華文推理中相當成功的作品。

 

——舟動(2014.06.2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舟動 的頭像
    舟動

    舟動之穿林吟嘯行

    舟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